蓝天野
任鸣
马金凤
挥别
德艺双馨的戏剧大家离世远去
2022年,两位重量级昆曲艺术大家离我们而去。1月6日,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继青在南京病逝,享年83岁。4月12日,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华文漪在美国洛杉矶病逝,享年81岁。这两位昆曲名旦,一位曾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等各项桂冠,被戏迷们奉之以“旦角祭酒”“昆曲皇后”“张三梦”等一系列雅号;一个曾荣获“梅花奖”、全国昆剧汇演荣誉奖,还是首位荣获美国最高传统艺术奖的华人艺术家,被称为“昆剧的女儿”。她们的离魂仙逝,令无数戏迷心碎痛惜,但她们耀眼的艺术之光,将永远照亮和温暖后人。
5月29日,100岁的国宝级豫剧大师、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在青岛病逝。这位从旧社会唱到新中国,从稚气孩童唱到满鬓如霜的中国戏曲“帅旦”行当开先河者,一生就是一部梨园传奇。她参与创作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曾回荡在抗美援朝的炮舰之上;她曾深深打动京剧大师梅兰芳,被收为徒;吴祖光盛赞她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老舍先生也在诗中称赞她“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耄耋之年,她还在不停演出和收徒传艺。
6月8日,95岁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元老、“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驾鹤西去。6月19日,62岁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著名导演任鸣也突然病逝。这两位德艺双馨的著名话剧艺术家的相继离世,让所有人都深感震惊和悲痛,也使北京人艺70周年院庆蒙上了悲情色彩。令人感慨的是,他们多年来不断为舞台奉献作品:蓝老93岁还在人艺舞台连演11场大戏《家》,94岁又重新执导了《吴王金戈越王剑》,临终前还惦记着要创作新的作品;任院35年的艺术生涯导演了90多部话剧,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人们记住的不仅是他们的作品,还有他们对人艺、对舞台、对艺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挑战
中流砥柱的演艺名家突破自我
6月30日,伴随着易立明导演的话剧《科诺克医生》作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开幕大戏上演,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大华电影院以令人惊艳的全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个同时拥有歌剧厅、戏剧场、环形剧场、实验剧场、天空剧场、音乐厅以及十余个排练厅和多个公共艺术空间的综合艺术机构,也由此成为集演出场所、文艺团体、演出经纪机构三位一体的北京文艺新地标。北京人艺著名导演、舞美设计师易立明不仅亲自担任设计师,还身兼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及院长,让这座停用多年的老影院拥有新功能,焕发新光彩,上演一系列新剧目,成为北京演艺新空间。
9月14日,著名演员冯远征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任院长和话剧《杜甫》的导演兼主演双重身份公开亮相。他是北京人艺70年建院历史上的第五任院长,也是北京人艺有史以来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从1985年考进北京人艺学员班,到如今扎根剧院近40年,对剧院充满情感的他,将带领北京人艺开启新的历史进程。
今年还有不少艺术家勇于挑战自我,尝试突破以往身份进行新的舞台创作。曾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视觉艺术家叶锦添,首次担任舞台剧总导演和视觉总监,为舞台剧《倾城之恋》赋予了影像与舞台结合的“新东方主义美学”感官实验。演员张铁林也带来了由他同时担任编剧、导演和主演的原创黑色幽默喜剧《椅子》。刘天池则首次担任音乐剧导演,并和首次出演舞台剧的歌手满江合作,献上了充满温情和欢乐的家庭音乐剧《天生一对》中文版。
惊喜
才华横溢的艺术新秀大放光彩
2022年最让大家欣喜的是,众多才华横溢的新人新秀或者默默耕耘多年的演艺人才不断成长,大放光彩,为戏剧舞台带来令人惊艳赞叹的精品佳作。
鼓楼西八周年隆重推出“独角SHOW演出季”,由郗望导演、李腾飞主演的《一只猿的报告》,郭笑自编自导自演的《象棋的故事》和何雨繁自导自演的《吉他男》三部独角戏一经上演就好评如潮,迅速圈粉无数。
近两年掀起“民国知识分子戏剧”热潮的话剧九人团队又推出了新作《对称性破缺》,饱受好评的《春逝》和《双枰记》则在全国巡演当中,同时另一部新作《庭前》也在酝酿当中。在这些作品中有着出色表现的演员张巍,同时也是“树新风剧团”的台柱子演员,主演了顾雷导演诸多作品。
在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演员闫楠名气虽然不如郑云龙、袁弘、王茂蕾等明星,但却以精妙演技塑造了“科学狂人”和“人形怪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而赢得无数好评。同时,他还是《如梦之梦》中的“病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坏小孩》中的“坏人”……他以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角色。
1991年出生的丁一滕导演“戏龄”已近二十年。今年他首次执导了自己首部大剧场话剧《我不是潘金莲》,赢得原著作者刘震云盛赞。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和天通苑文化中心还为他举办了“丁一滕作品演出周”。
在爆款喜剧综艺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也有众多舞台剧演员大放光彩,去年参赛获得季军的王皓今年重返繁星戏剧村舞台,演出了《奋不顾身的爱情》《偶然的必然事件》等话剧。另外三位曾在繁星戏剧村主演过上千场话剧的演员左凌峰、张维伊、刘同组成的“某某某”小队,以绝佳的表演和创作能力荣获本年度喜剧大赛冠军,迅速出圈。这些优秀年轻人出众的才华和对戏剧的热爱,为舞台艺术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记者王润)
【青听·两岸】“登陆”台青:在大陆的经历让自己坚定当初没有选错****** 来到大陆,他们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结识了新的朋友、凝聚了新的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热情和温暖。他们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正能量的“传播者”。两岸青年声音,你我共同倾听。中国新闻网特别推出《青听ㆍ两岸》融媒体栏目,共同记录两岸青年的真实声音。
中新网1月20日电 “登陆”台青:在大陆的经历让自己坚定当初没有选错
作者:马壮 陈文韬
“我们看到的是它(脱贫攻坚)一步一步完成。”
“过去我只有看,这两年确实我们可以参与到(大陆的)高速发展。”
“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国际大都市的感觉,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日前,中国新闻网《青听ㆍ两岸》栏目邀请到三位在大陆求学、工作和创业的台湾青年,畅聊大陆这些年的发展变化。
图为郑博宇、黄柏翔、陈冠颖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两岸”栏目。 李太源 摄郑博宇,北京台资企业协会青年会副会长,2015年赴大陆发展,“变”是其对大陆印象最深的一个字。在他看来,这个变不仅仅是过去1年的变,是自己过去在在大陆经历的很多时刻中可以真实感受到的变化。
郑博宇说,自己完完整整地“经历”了大陆的“十三五”规划,注意到规划里面的很多目标都在此期间完成。他特别提及脱贫攻坚,“我曾经想,真的有可能(做到)吗?但是事后证明,我们看到的是它一步一步完成。”
在郑博宇看来,“大陆的政策是有计划、有条理的,而且能让你感受到政府确实是有决心要做好的。”
郑博宇举例身边友人在福建平潭的发展经历说,“我几个好朋友在平潭落地做民宿,投入到乡村振兴,每一年都邀请我去他们新的民宿,那种感觉其实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到这些改变,不是在纸面上、文字上面,而是你确实能感受到的政策和大方向的。”
作为大陆发展的见证人,郑博宇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其实经历的过程,让自己对于在大陆落地这件事情更坚定,认为自己是没有选错的。”
然而,参与到大陆的脱贫攻坚,对于一个台湾青年来说又是一种什么体验呢?2020年来大陆读书的清华大学台籍学生陈冠颖,分享了自己和同学参与大陆乡村振兴实践的经历。
“因为我们要了解大陆政府运作的一些状况,这两年有比较关注乡村振兴的状况,也有去参加当地的一些实践,跟大陆的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些小册子,推广一个村的振兴的一种经验。”陈冠颖说。
陈冠颖在节目中分享道,自己来北京后很喜欢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胡同里,每看到在胡同平房里做饭的人,在公园下棋的老人家,总能感受到都市里的人情味。尽管北京有着很多高楼大厦,城市中的生活味让自己感受到这不是一座冰冷的城市。
“我发现(在清华)比图书馆位置更难抢的是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或者是琴房,大家在里面练钢琴,打球,运动。”陈冠颖说,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她发现这里的同学并不像网络上说的那么“卷”,反而觉得大陆的同学是在全方面发展。
谈及这些年大陆的变化,光大金融租赁公司转型办公室副主任黄柏翔说,首先是硬体的快速变化。“互联网更发达”“交通更便利”……生活上的便利给在大陆发展的台青们了深刻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作为在大陆金融企业工作的台湾青年,黄柏翔感受到这两年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在大陆就业的 7 年来,我们发现大陆不仅是硬体,甚至在很多地方有我们可以参与的机会。过去我只有看,但是这两年确实我们可以参与到(大陆的)高速发展。”
“我来了之后,因为我们在金融企业,实际上你会发现金融企业开始关注了是什么?”黄柏翔举例说,比如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包括自己用金融知识参与过的项目,如一些曾经的贫困县,透过绿色风电项目脱贫攻坚,享受到绿色的电力。”(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